2010年3月动工,2011年10月投产,2012年9月首次超越10万张基板的满载产能——华星光电用了17个月建成投产、用了10个月爬坡达产,书写了业内最快纪录,创造了新的“深圳速度”。
顺利达产标志着华星光电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,这是我国平板产业的里程碑。不仅打通了中国彩电业的上游瓶颈,还带动了更上游的中国新材料和大装备工业成长,提升了中国彩电企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既快又好且省
这个总投资额达到245亿元、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,刷新了多项纪录:一是建设快,从厂房打桩到投产仅用了17个月;二是投资省,比预算投资额节省30亿元;三是边建设、边研发,工厂没建成就已有产品和专利,这在全球液晶产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。
达产之后,华星光电已成为海峡两岸产能最大的8.5代液晶面板厂以及最大的32英寸液晶面板供货商。据Display Search的最新报告,华星光电今年8月份取代LG Display成为中国大陆液晶电视面板第二大供货商。
在产能快速爬坡的同时,华星光电的产品良率不断爬升,9月份包括新品在内的产品综合良品率已达95%,已经达到了行业中位数水平。
华星光电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规划设计,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可研口径预算总投资节省了约30亿元,与国内外同等规模项目相比,在保持最快建设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投资最省的目的。
项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控股华星光电55%的TCL集团,延伸了上游产业链,受惠于面板资源的保障,今年1至9月份液晶电视销量突破千万达1085万台,同比增长51.5%。
华星光电还带动了深圳及周边产业链完善发展。目前生产玻璃基板的日本旭硝子、供应偏光片的LG化学、做LED光源的台湾东贝等上游材料、设备厂家纷纷在深圳、惠州等地建厂。华星光电预计可以带动珠三角平板产业1000亿元的产值。
除了向TCL供货,华星光电开始陆续向其他国内外客户供应产品,境内有海信、长虹、康佳、创维,外资包括三星、冠捷等。从目前订单情况来看,到2012年年底,华星光电需满负荷生产才能满足客户需求。华星光电达产,提高了我国彩电面板的国内自给率。
招商引智“造屏”
华星光电打破了国内长期以来靠技术引进来上马高技术、高投入项目的模式,通过“招商引智”、组建国际化的人才团队,闯出了一条产业升级、集成创新的新路子。
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向来“缺芯(芯片)少屏(面板)”,一年面板的进口额达到480亿~500亿美元,所消耗的外汇仅次于芯片、石油和铁矿石。因此,国家“十二五”期间鼓励大力发展面板业。
深圳市作为全国消费电子重镇,信息产业占了深圳制造业的六成产值。但是,深圳一直缺少高端制造业。随着沿海劳工紧缺、要素成本上升,彩电企业纷纷将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。深圳制造业面临空心化的危险。
向产业链上游进军,深圳已别无选择。此前,深圳曾与韩国、日本、台湾面板巨头接触,想通过引进技术上马高世代面板线,可惜没有结果。
2009年上任的深圳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:深圳能否通过自组团队,来实现自主的技术创新?这种想法与TCL集团不谋而合,随后TCL集团与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100亿元,成立了华星光电,准备上马8.5代线。
恰逢2008年全球液晶产业在金融危机之下出现一轮合并潮,一批现场工程师、技术人员流动,华星光电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机会,迅速聚集了一批来自中国台湾、韩国和大陆的行业精英,并形成了三级人才梯队。
第一梯队包括贺成明、陈立宜、金旴植、王国和等来自中国台湾、韩国以及大陆同行业顶尖人才的核心技术人员200余人。另外,公司还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院校校长在内的9名业界顶尖专家担任公司高级顾问。
为了培养新人,华星光电还从全国著名高校招聘人才,送到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理论培训,又送到日本及上海的液晶生产线进行实地培训,推广导师制,让有经验的工程师培养新毕业的大学生、研究生。目前员工总人数达到3800余人。
集成创新“突围”
不同背景的技术人才取长补短,汇聚最好的技术和项目管理方法。华星光电通过集成创新,发挥“后发优势”——边建设边研发,“两条腿”走路,“快、好、省”地推进项目建设。
2010年3月15日打桩;12月28日完成主体厂房封顶。2011年3月28日,第一台重要设备搬入洁净室;受日本地震影响,4月29日第一台曝光机才搬入;7月底,第一片用华星技术设计、8.5代线生产的样品被点亮。从打桩到样品点亮,仅16个多月,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。
不能等待200多亿的8.5代线建好后才开始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,必须走出常规思维。华星和国内外著名大学、液晶企业联系,租用它们的仪器和低世代生产线进行自己HVA(华星宽视角专利)技术的开发和产品设计。2010年10月,第一片HVA技术2.4英寸样品在境外实验成功。同年12月底,第一片HVA技术的32英寸产品实验成功。2011年5月,华星将产品送给客户进行初步认定。
“两条腿”走路,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时间。2011年8月8日,华星光电正式投产。当时,公司已拥有231项发明专利,购买专利101项,还成立了6个技术项目小组来跟进最新技术,避免工厂建成就落后。
通过集成创新,不但节省一大笔技术转让费,更关键的是掌握了技术升级的主动权。2012年3月,华星光电发布110英寸四倍高清的“中华之星”液晶面板,证明了自己的实力。
HVA技术是华星光电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,华星拥有核心专利,但还需要很多基础专利的支撑。如何避免专利纠纷?华星光电分三步走。第一步是自己申请专利,目前华星申请的专利有300多项,而且都是发明专利。第二步是购买专利,华星从国外一些机构手中购买了几百项专利,这些专利跟HVA专利相辅相成,匹配度较高。第三步是洽谈专利的授权和保护,与其他企业进行交叉授权合作。
政策与市场“合力”
TCL集团是国内第一家拥有液晶电视从整机、模组到面板完整产业链的企业。华星光电达产,意味着TCL集团的液晶电视全产业链建成。群智咨询研究总监李亚琴认为,华星光电提前达产有利于TCL集团改善盈利状况。
不过,液晶面板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、垄断竞争的产业。目前全球主要的液晶面板厂集中在日本、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,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,资本实力与全球大型面板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。
今年4月1日起,我国将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由3%上调至5%;6月1日起,国家对节能高效平板电视实施惠民补贴政策。一系列政策表明了政府对面板产业的积极扶持态度,显示了面板产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战略地位。
但比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。在华星光电的注册资本中,深圳市政府出资50亿元,持股45%,后来将大股东的位置让给TCL集团,并把手中15%的股权转让给韩国的三星电子,使华星光电的股权结构更合理。
在华星光电产量爬坡的过程中,TCL发挥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。李东生今年8月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时曾说,TCL彩电要上量,帮助华星光电尽快达产。TCL今年彩电销量目标由1380万台上调至1520万台。
据Display Search的最新报告,华星光电在8月大幅拉升产量,总体出货量达到105万片,主要产品为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。其供应的客户除了TCL之外,还包括三星等海外一线品牌商和一线的电视代工商;从8月份开始,华星光电也开始向较小的品牌厂商和二三线的代工厂商供应面板。
价格、技术和品质是立足之本。HVA技术使华星的面板穿透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,能效达到国内平板电视一级标准。华星还导入四道光罩工艺,降低成本的同时,有效扩大产能,预计可以使满载产能从月产10万张提高到12万张以上。
华星光电不断跟进最新技术。今年已经推出3D、窄边框、4k×2k(110英寸、55英寸)超高清等新技术产品,明年还将导入GOA、COA、铜制程等先进工艺,以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。
显示技术日新月异,日韩巨头已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重点锁定OLED。华星研发中心今年投资建立4.5代OLED试验线,开始进行低温多晶硅、氧化物半导体和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究。公司已经成立专职工作小组,评估论证5.5代低温多晶硅及OLED生产线项目,并已做出项目建设方案,争取明年启动。
4月14日,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,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...
家电中国网:老板电器作为中国厨电行业的第一品牌,售后服务是如...
Copyright ©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:易势科技
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